田紫草为紫草科紫草属的植物,田紫草分布于朝鲜、日本、欧洲以及中国大陆的河北、陕西、安徽、黑龙江、辽宁、山东、新疆、浙江、山西、甘肃、江苏、湖北、吉林等地,见于低山草坡、丘陵或田边,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田紫草依靠种子进行繁殖。

种子成熟后借助风力或粘附在动物身上传播。新成熟的种子经短时间休眠,遇适宜条件即可萌发出苗,发芽率在80%以上。田紫草一般适生于低山丘陵坡地、灌木林中、平原荒地、田边、路旁、河湖滩地、沙滩、石砾质山坡、岗地等。田紫草花果期4-8月。田紫草的花语:永远的回忆。

形态特征:田紫草为一年生草本,根稍含紫色物质。田紫草茎通常单一,高15-35厘米,自基部或仅上部分枝有短糙伏毛。叶无柄,倒披针形至线形,长2-4厘米,宽3-7毫米,先端急尖,两面均有短糙伏毛。

聚伞花序生枝上部,长可达10厘米,苞片与叶同形而较小;花序排列稀疏,有短花梗;花萼裂片线形,长4-5.5毫米,通常直立,两面均有短伏毛,果期长可达11毫米且基部稍硬化;

花冠高脚碟状,白色,有时蓝色或淡蓝色,筒部长约4毫米,外面稍有毛,檐部长约为筒部的一半,裂片卵形或长圆形,直立或稍开展,长约1.5毫米,稍不等大,喉部无附属物,但有5条延伸到筒部的毛带;

雄蕊着生花冠筒下部,花药长约1毫米;花柱长1.5-2毫米,柱头头状。小坚果三角状卵球形,长约3毫米,灰褐色,有疣状突起。田紫草茎的基部或根的上部略带淡紫色。叶狭披针形或倒卵状椭圆形。

长1—4厘米,宽3—10毫米,顶端圆钝,基部狭楔形。花有短柄;花萼裂片线形;花冠白色,长6—7毫米,外面有毛,喉部无鳞片;雄蕊生于花冠管的中部以下。小坚果灰白色,顶端狭,表面有瘤状突起。

生长习性:田紫草长在干山坡、草地、树林下或灌丛间。而经过人工驯化后的栽培品种喜凉爽、湿润的气候,怕高温,忌雨涝和干旱,需充足的阳光,在全光下生长。

田紫草的繁殖方式

播种繁殖:以秋季结冻前播种出苗率最高,缺点是冬、春季看管浪费人工。4月上旬,在做好地畦上顺畦开成宽7.5cm、深3cm的沟,行距18cm,踩实后再将种子均匀地播在沟内,复土1.5~3.0cm,镇压。播种后25d左右出全苗。若出苗盛期逢天旱,要及时灌溉。播种量30~37.5kg/公顷。

种子处理:田紫草种子必须经过一个低温阶段才能完成种胚的后熟。若干籽春播,当年不出苗,采收的种子在严冬之前,将其用温水(20℃)浸泡30min左右,捞出后按2~3倍于种子量的消毒湿砂混匀。

证种子充分吸水后,将其装入编织袋置于室外地势高燥的背风背阴处冷冻。最好在其上用雪覆盖,四周用冰封严。经过一个严冬的冻处理即可。时时要注意防鼠害.待来年4月种子大部分萌芽,取出待播。

病害防治:根腐病发生在高温多湿季节,主要为害根部,要注意排水,发现病株要及时挖出,并用0.01~0.02g/l硫酸亚铁灌注病穴。叶斑病发病时要用等量式波尔多液喷洒。苗期立枯病可用多菌灵200倍液防治。虫害发生蚜虫可用乐果防治。地下害虫如济踏、蝼蛄、地老虎等可用毒土毒饵诱杀。

田紫草的作用用途

经济价值:田紫草同时由于其根部富含紫草红色素,无毒、无味可作为最好的天然食用色素以及化妆品的原材料,还可应用于医药、印染等行业其籽可以提取高级工业用油或食用油,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饲用价值:田紫草植株细弱,茎、叶柔软,营养丰富,无毒、无怪味,但全株被伏糙毛,影响饲用效果。除马不食外,各种畜禽均可利用。骆驼喜食,绵羊、山羊乐食,牛少量采食,终年均可利用。幼嫩茎、叶切碎后,猪、兔、鸡、鸭和鹅等均喜食。人亦可食用。种子经榨油后的油粕富含营养,可作精饲料,各种畜禽均直食。

田紫草在开花前,粗蛋白质、粗脂肪、无氮浸出物的含量是相当高的,可与优质豆科牧草––紫花苜蓿相媲美,果期,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明显下降,粗纤维与无氮浸出物却明显上升。

可见,以开花前利用最为合理,其化学成分见表143–1。据《西北油脂植物》一书记载:果油含油率为21.5%,种仁含油率约在50%以上。甘肃灵台等地用土法榨油,其出油率亦达18%一20%.为于性油,油味清香。碘值为202.95。

田紫草结实期的可消化粗蛋白质及能量价值稍偏低,仅能达到中等牧草的水平.综上评述,田紫草为良等牧草。幼嫩期可刈割,用作猪和家禽的饲草。成熟的种子可作精饲料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