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合欢别名白合欢,银合欢原产中美洲墨西哥南部尤卡坦(Yu-catan)半岛。大约在公元1600年以前传入菲律宾,其后印度尼西亚、夏威夷、毛里求斯岛、澳大利亚北部亦引种栽培。

18世纪,印尼和非洲把银合欢作咖啡、可可、金鸡纳和胡椒等作物的荫蔽树或氮来源树种。银合欢是一种芳疗植物,原产于中美洲,价格昂贵,可用作皮肤保养、防腐杀菌、抗忧郁以及镇静剂。

国内一些书刊、树木(苗木)名录上,把Leucaena glauca(Willd.)Benth.称为银合欢,而把L.leucocephala(Lam.)de Wit称作“新银合欢”。把这两个拉丁学名看成是两种植物是不对的,它只是异名与正名的关系。

所谓“新银合欢”,实际上就是银合欢。此外,还有中名冠以地名的银合欢,如“萨尔瓦多(新)银合欢”、“菲律宾银合欢”等,也都是银合欢这个种,只不过是类型、品系或来源地不同而已。

形态特征:银合欢为灌木或小乔木,高2-6米;幼枝被短柔毛,老枝无毛,具褐色皮孔,无刺;三角形,小。银合欢羽片4-8对,长5-9(-16)厘米,叶轴被柔毛,在最下一对羽片着生处有黑色腺体1枚;

小叶5-15对,线状长圆形,长7-13毫米,宽1.5-3毫米,先端急尖,基部楔形,边缘被短柔毛,中脉偏向小叶上缘,两侧不等宽。头状花序通常1-2个腋生,直径2-3厘米;苞片紧贴,被毛,早落;总花梗长2-4厘米;

白色;花萼长约3毫米,顶端具5细齿,外面被柔毛;花瓣狭倒披针形,长约5毫米,背被疏柔毛;雄蕊10枚,通常被疏柔毛,长约7毫米;子房具短柄,上部被柔毛,柱头凹下呈杯状。

荚果带状,长10-18厘米,宽1.4-3厘米,顶端凸尖,基部有柄,纵裂,被微柔毛;种子6-25颗,卵形,长约7.5毫米,褐色,扁平,光亮。银合欢花期4-7月;果期8-10月。

生长习性:银合欢生于低海拔的荒地或疏林中。银合欢为灌木或小乔木,常生于低海拔的荒地或疏林中。幼株对冻害比较敏感,成熟植株具有较强的抗冻害能力。由于银合欢根系能够深入到土壤深层,因此抗旱能力非常强。

银合欢的栽培技术:银合欢原产于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12℃生长缓慢,低于10℃,高于35℃,停止生长,0℃以下叶片受害脱落,–3-4.5℃时,植株上部及部分枝条枯死,–5-6℃时地上部枯死。翌春,仍有部分植株抽芽生长。

银合欢属阳性树种,稍耐荫,在无荫蔽条件下生长最好,对日照要求不太严格,在华南诸省区均可开花结实,广东,广西、海南生长最好。湖北武昌冬季枯萎,但也可收到部分种子,但种子质量较差。

银合欢根系发达,一年生植株根系达1—2m,5年生可达5m以上.近地表侧根着生直径2—20mm,多浅裂,粉红色根瘤。由于根系发达能吸收土层深处的水分,耐旱能力强。

在年降雨量1000—3000mm地区生长良好,但也能在250mm地区生长。能耐南方旱季少雨条件,数月无雨,仍能存活。不耐水渍,长时间积水生长不良。

银合欢对土壤要求不严。最适合于种植在中性或微碱性(pH6.0—7.7)的土壤,在岩石缝隙中也能生长。据报道,在PH7.2的石灰岩土壤上生长较好。18个月龄,株高4.3m,比pH5—5.5红壤上种植的株高多2倍。当表土pH5.5以下时,则根不能生长。

在酸性土壤上种植的银合欢,早花、早实、早衰。耐盐能力中等,当土壤含盐量为o.22—o.36%时,仍能正常生长。耐高铝低铁,但锰过高(550ppm以上)生长受阻。据报道,在全氮含量为o.1%、速效磷6.5ppm、速效钾137ppm的土壤环境中种植。

3月龄株高1.4m,日增长1.5cm,单株干重80g,而全氮,速效磷,速效钾为前者的46%、71%、57%的土壤上种植,株高及日增长量仅为前者的52%,单株干重为前者的33%,说明银合欢在肥沃的土壤上生长效果最好。

在海南省,经过处理的银合欢种子,播种后2—3天即可发芽,5—7天出苗,苗期地上部分生长缓慢,而根系发育快,当3个真叶出现后开始形成根瘤。春播的,当年10—12月开花,翌年1—3月种子成熟。

成年植株每年开花2次,第一次在3—4月开花,5—6月成熟,第二次在8—9月开花,11—12月成熟。成熟的荚果自行开裂,散落地面,自行繁衍,能形成大量幼苗。银合欢速生,刈割后萌芽抽枝多,鲜茎叶产量高。

在海南省一般年产鲜茎叶4.5—6t/ha,茎叶比因种植密度不同而有差异,据测定,种植密度为60X10cm、60X20cm、80X30cm、80X60cm、100X60cm和100X100cm。

其茎叶比分别为:1:1.41,1:1.64,1:1.57,1:1.61,1:1.24和1:1.28。成龄银合欢树砍伐后,萌发再生能力同样很强,据观察,3年生银合欢,砍伐后当年可萌芽抽枝15—2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