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荷为金缕梅科红花荷属常绿乔木,高可达12米,嫩枝颇粗壮,叶厚革质,卵形,光滑无毛,有三出脉,叶面呈深绿色而略带光泽,叶背呈淡绿色,被一层带蓝色的蜡粉所覆盖。

网脉不显著,叶柄带红色。头状花序,常弯垂;有鳞状小苞片,总苞片卵圆形,花瓣匙形,红色;雄蕊与花瓣等长,花丝无毛;子房无毛,头状果序有卵圆形蒴果,种子扁平,黄褐色。3-4月开花。

红花荷原产于中国南部,于1849年,由占般船长在香港仔的山边发现。红花荷适宜种植于近水、阳光充足而有遮蔽的地方,多被广泛种植作观赏用途。红花荷的花形像吊钟,而且体积颇大,所以又名“吊钟王”,红花荷受香港法例第96A章林务规则所保护,属于受保护植物。

形态特征:红花荷的叶厚革质,卵形,长7-13厘米,宽4.5-6.5厘米,先端钝或略尖,基部阔楔形,有三出脉,上面深绿色,发亮,下面灰白色,无毛,干后有多数小瘤状突起;侧脉7-9对,在两面均明显,网脉不显著;叶柄长3-5.5厘米。

红花荷的头状花序长3-4厘米,常弯垂;花序柄长2-3厘米,有鳞状小苞片5-6片,总苞片卵圆形,大小不相等,最上部的较大,被褐色短柔毛;萼筒短,先端平截;花瓣匙形,长2.5-3.5厘米,宽6-8毫米,红色;雄蕊与花瓣等长,花丝无毛;子房无毛,花柱略短于雄蕊。

生长习性:红花荷为中性偏阳树种,红花荷幼树耐阴,成年后较喜光。要求年平均温度为19℃至22℃,耐绝对低温-4.5℃。适生于花岗岩、沙页岩产生的红黄壤与红壤(酸性至微酸性土)。 在土层深厚肥沃的坡地,可长成大径材, 在干旱瘠簿的山脊也能生长。10年生树高7至8米,胸径15至18厘米。 

红花荷的繁殖方式

采种方法:种子10至11月上旬成熟,果熟时由灰青色转为黄绿色。蒴果熟后开裂,种子飞散,要及时采收。采回后晾至果壳开裂,筛取种子,进行干藏。种子千粒重为2.5至4克,发芽率仅有7%至8%。

育苗方法:可以采用容器育苗,随采随播或翌春一月播种。由于种子较小,播种前整地要细致,播时将种子混合细土,撒播均匀。播后盖上细土,以不见种子为度,并撒上松针覆盖,淋足水分。

分袋育苗:播后20天左右,种子发芽出土。待幼苗长出3至4片叶后,移到营养袋培育,加强水肥管理,苗高30厘米可出圃造林。红花荷通常采用种子育苗,但种子发芽率极低,只有7%左右,且种子不耐贮藏,超过3个月后种子发芽率更低。

育苗环境:地外N21°55′,E110°52′,年均气温21.3℃-23.2℃,年降雨量1892.77,年均日照时数1702-2351小时。土壤为花岗岩、片麻岩等发主育成的赤红壤,自然植被属亚热带常绿季雨林型,为常绿针阔叶林。

采穗母株的培育:红花荷的萌芽能力很强,利用红花荷种子幼苗培育成扦插育苗的采穗母株是可行的。营建红花荷采穗圃,除了可供给扦插试验所需的插穗外,为日后生产性扦插育苗提供大批的插穗。采穗圃选在光照好、水源充足、通风及排水良好、土壤深厚、肥沃、疏松的山边坡地。

采穗母株栽种方法是株行距0.5×0.5米,植穴规格为0.3×0.3×0.3米,每穴施1.0千克农家肥于穴内搞拌后将苗木去袋后种下,淋足定根水,然后在植株离地面20㎝处截顶,以促长出侧枝培育大批作扦插用的穗条。

待侧枝抽长到叶片老熟,枝条还处在半木质化时便剪下作插穗。每剪完一批插穗后便要对母树施一次经过腐熟的有机肥,使母树能尽快抽芽,同时,注意淋水施肥,修剪除病枝弱枝,以便培育出健壮的无病虫害的插穗。

扦插方法:扦插基质用黄心土,育苗袋装好后于插床内在扦插前一天用2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备用。插穗采集时备好装有干净清水的盘子,边剪取插穗边放入清水中(垂直扦入盘中),回来后插穗按需要修剪好后用清水浸2小时,再用1克/升托布津液浸3分钟清毒后取出进行扦插。

扦插后的管理:扦插后即时淋透水一次,然后盖上85%遮光的黑网,扦插后注意保持基质一定的湿度,不宜太干,也不宜过湿,在潮湿荫天可将黑网全部揭开,在低温干燥天气则在黑网内加盖薄膜保湿保温,并且定时揭开薄腊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