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尾葵,又名黄椰子,为丛生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茎干光滑,黄绿色,无毛刺,嫩时披蜡粉,上有明显叶痕,呈环纹状。叶面滑细长,羽状复叶,全裂,长40~150cm,叶柄稍弯曲,先端柔软;裂片条状披针形,左右两侧不对称,中部裂片长约50cm,顶部裂片仅10cm,端长渐尖,常为2短裂,背面主脉隆起;

叶柄、叶轴、叶鞘均淡黄绿色;叶鞘圆筒形,包茎。肉穗花序圆锥状,生于叶鞘下,多分支,长约40cm,宽50cm;花小,金黄色,花期3~4月。果近圆形,长1.2cm,宽1.1cm,橙黄色。种子1~3枚,卵形至椭圆形。基部多分蘖,呈丛生状生长。

形态特征:散尾葵的果实略为陀螺形或倒卵形,长约1.5-1.8厘米,直径0.8-1厘米,鲜时土黄色,干时紫黑色,外果皮光滑,中果皮具网状纤维。种子略为倒卵形,胚乳均匀,中央有狭长的空腔,胚侧生。散尾葵的花期5月,果期8月。

生长习性:散尾葵性喜温暖湿润、半阴且通风良好的环境,越冬最低温要在10℃以上。原产地可高达3~8m。生长季节必须保持盆土湿润和植株周围的空气湿度;散尾葵怕冷,耐寒力弱。

在中国北方地区室外培养的一般于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入室,须放在阳光充足处,越冬期室温白天23~25℃,夜间维持15℃,至少需保持8℃以上,否则会受冻害,造成冬春季死亡;在越冬期还须注意经常擦洗叶面或向叶面少量喷水,保持叶面清洁。

散尾葵为热带植物。喜温暖、潮湿、半荫环境。耐寒性不强,气温20℃以下叶子发黄,越冬最低温度需在10℃以上,5℃左右就会冻死。故中国华南地区尚可露地栽培,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均应入温室养护。苗期生长缓慢,以后生长迅速。适宜疏松、排水良好、肥沃的土壤。枝叶茂密,四季常青,耐荫性强。幼树盆栽作室内装饰。

散尾葵的繁殖方式:散尾葵可用播种和分株繁殖。播种繁殖所用种子多从中国以外进口。一般盆栽多采用分株繁殖。

播种繁殖:能获得种子的,将采收下来的果实洗净果肉,把种子浸在35℃温水中浸泡两天后播下。随发芽随移植。晴天应多喷叶面水。一般幼龄期生长缓慢,成龄后生长迅速。

分株繁殖:一年四季均可。于4月左右,结合换盆进行,选基部分蘖多的植株,去掉部分旧盆土,以利刀从基部连接处将其分割成数丛在伤口处需涂上草木灰或硫磺粉进行消毒。每丛不宜太小,须有2-3株,并保留好根系;

初定植的植株,因根系尚未发育好,应避免在强光下长时间照射。适量浇水,每日数次向叶面喷水,保持叶部湿润。于20-25℃温度下养护,恢复成型较快。一般养护1-2年即可成为盆栽商品。否则分株后生长缓慢,且影响观赏。分栽后置于较高湿温度环境中,并经常喷水,以利恢复生长。

散尾葵的病害防治

叶枯病:散尾葵叶枯病是由真菌侵染造成的一种常见病害,对散尾葵生长影响很大,轻者使叶片干枯,重者会导致植株整株死亡。现将其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发病症状病菌最先侵染叶尖和叶缘,发病初期染病处呈褐色斑点或条块状斑块,中期斑点或斑块逐渐扩大并相互连接,后期叶片呈现灰白状干枯。

发病规律致病病菌在病株上或土壤中越冬,以分生孢子借风、雨、喷淋浇水传播,病菌从植株伤口侵入。高温、高湿及密不通风环境易患此病。加强疫病检查,不引进带病植株;加强通风,发病期避免雨淋和喷淋;

及时将受害枝叶剪除,阻止继续浸染,修剪后伤口涂抹达科宁药膏进行处理;如有病害发生可用70%甲基托布津800液或75%百菌清1000倍液喷洒,间隔7-10天喷施一次,连续喷3至4次,可有效控制病情。

散尾葵每天可以蒸发一升水,是最好的天然“增湿器”。此外,它绿色的棕榈叶对二甲苯和甲醛有十分有效的净化作用。经常给植物喷水不仅可以使其保持葱绿,还能清洁叶面的气孔。

散尾葵的作用用途

市场背景:散尾葵的叶片在整个切叶领域里是主要的叶材之一,每年在市场上都供不应求, 冬季价格更是不菲。由于散尾葵的生产受地域和设备以及栽培技术的制约, 而且大多数种植者对散尾葵切叶生产的技术管理并不十分了解, 所以其优质叶片的产量难以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

园林用途:散尾葵形态潇洒优美,性耐阴,在明亮的室内可长时间地陈设观赏,在较暗的环境也可连续摆放4-6周,是深受欢迎的高档观赏植物,冬季注意保暖。棕榈科丛生常绿热带灌木。叶羽状披针形,先端柔软。

姿态优美婆娑,适宜室内摆放。枝条开张,枝叶细长而略下垂,株形婆娑优美,姿态潇洒自如,是著名的热带观叶植物。它较耐阴,适合于室内绿化装饰。一般中小盆可布置客厅、书房、卧室、会议室等,可供较长期观赏。

在较阴暗的室内连续观赏1~2个月,仍可保持较好的观赏状态。大株种植于木桶,布置于大楼门厅、大堂等处,可体现热带凤光。属常绿灌木,原产于马达加斯加岛,喜温暖、多湿及半阴环境,耐寒力较弱。散尾葵叶子还可用于插花中切叶,作为插花中的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