荚蒾(拉丁学名:Viburnum dilatatum Thunb.)是忍冬科,荚蒾属落叶灌木,高可达3米。叶纸质,倒卵形,复伞形式聚伞花序稠密,花生于第三至第四级辐射枝上,花冠白色,辐状,花药小,乳白色。果实红色。椭圆状卵圆形,核扁,卵形,5-6月开花,9-11月结果。

荚蒾中国原产种,主产浙江、江苏、山东、河南、陕西、河北等省。地栽盆栽均可,管理粗放。荚蒾韧皮纤维可制绳和人造棉。种子含油10.03-12.91%,可制肥皂和润滑油。果可食,亦可酿酒。枝叶清热解毒,疏风解表,用于疔疮发热,风热感冒;外用治过敏性皮炎。根:辛、涩,凉。祛瘀消肿。用于瘰疬,跌打损伤。祛瘀消肿。

形态特征:荚蒾为落叶灌木,高1.5-3米;当年小枝连同芽、叶柄和花序均密被土黄色或黄绿色开展的小刚毛状粗毛及簇状短毛,老时毛可弯伏,毛基有小瘤状突起,二年生小枝暗紫褐色,被疏毛或几无毛,有凸起的垫状物。

荚蒾的叶纸质,宽倒卵形、倒卵形、或宽卵形,长3-10(-13)厘米,顶端急尖,基部圆形至钝形或微心形,有时楔形,边缘有牙齿状锯齿,齿端突尖,上面被叉状或简单伏毛,下面被带黄色叉状或簇状毛。

脉上毛尤密,脉腋集聚簇状毛,有带黄色或近无色的透亮腺点,虽脱落仍留有痕迹,近基部两侧有少数腺体,侧脉6-8对,直达齿端,上面凹陷,下面明显凸起;叶柄长(5-)10-15毫米;无托叶。

荚蒾是复伞形式聚伞花序稠密,生于具1对叶的短枝之顶,直径4-10厘米,果时毛多少脱落,总花梗长1-2(-3)厘米,第一级辐射枝5条,花生于第三至第四级辐射枝上,萼和花冠外面均有簇状糙毛;

萼筒狭筒状,长约1毫米,有暗红色微细腺点,萼齿卵形;花冠白色,辐状,直径约5毫米,裂片圆卵形;雄蕊明显高出花冠,花药小,乳白色,宽椭圆形;花柱高出萼齿。

生长习性:荚蒾为温带植物,喜光,喜温暖湿润,也耐阴,耐寒,对气候因子及土壤条件要求不严,最好是微酸性肥沃土壤,地栽、盆栽均可,管理可以粗放。产中国河北南部、陕西南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广西北部、四川、贵州及云南(保山)。

荚蒾的栽培技术

移植:带土球移植荚蒾是提高成活率的关键措施,还可以缩短起苗到栽植时间。最好做到当天起苗当天栽植。如果运输距离过长,途中一定要严密覆盖,防止因风吹造成严重失水,影响成活率。

根据荚蒾土球大小,严格按照技术要求挖好树坑,坑尽可能挖大点,土球放入后,周围最少要有20~30厘米填土空间,将所填土充分踩实,使土球和周围新土紧密结合。

浇第1次水,尽量把围堰做大一些,以便储存更多的水,使土球充分渗透。第1次充分浇透水非常重要,带土球的荚蒾,只有当新根萌出扎入周围新添土内,浇水才能和日常管理一样。

栽植深度以新土下沉后,荚蒾基部原土,即与地平面平行或稍低于地面3~5厘米为准;栽植过浅,根系易干燥失水,抗旱性差,根茎易受灼伤;栽植过深,造成根茎窒息,导致荚蒾生长衰落。修好灌水围堰后,解开捆扎在树冠上的草绳,使枝条舒展。 

养护:控制水分荚蒾移植后,水分管理是保证栽植成活的关键,新移植的荚蒾栽种后,须保证连续灌3次透水,确保土壤充分吸水并与根系紧密接合,以后根据土壤和气候条件适时补水,新移植的荚蒾根系吸水功能减弱。

在日常养护管理时,只要保持根系土壤适当湿润即可,灌水量及灌水次数可根据树木生长情况及土壤、气候条件决定,做到适时适量,否则土壤含水量过大,反而会影响土壤透气性能,抑制根系呼吸,对发根不利,严重时导致烂根、整树枯亡。

施肥:施肥可促进新植荚蒾地下部根系生长恢复和地上部枝叶萌发生长,有计划地合理追施一些有机肥料,更是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新植荚蒾基肥补给,应在树体确定成活后进行。

用量一次不可太多,以免烧伤新根。施肥选择天气晴朗、土壤干燥时进行,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荚蒾要定期施肥。在荚蒾休眠期或秋季树木落叶后至土壤结冻前施肥,能确保树木正常生长发育。

修剪:荚蒾在栽植前需修剪。适当剪去一些枝叶及断枝,减少水分蒸腾,保持树体水分代谢平衡,有利于树木成活,尽快恢复生长。

锄草松土:新植荚蒾栽植后要视情况松土。及时清除杂草,并清理运出,保持树堰内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