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葙生于坡地、路边、较干燥的向阳处,种子叫青葙子,可入药,消肝火、明日、杀虫;全草清热、利湿;嫩茎叶作蔬菜、饲料。种子含油率15%左右,油可供食用,但有气味。

青葙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野生或栽培,青葙是中医常用的一味中药之一,主治:清肝,明目,退翳。用于肝热目赤,眼生翳膜,视物昏花,肝火眩晕。《本经逢原》:“青葙,治风热目疾,与决明子功同。

其治风瘙身痒,皮肤中热,以能散厥阴经中血脉之风热也。”现代临床还可用于治疗高血压等症。但肝虚目疾不宜单用,瞳孔散大、青光眼患者禁服。青葙花期5~7月,果期8~9月。

形态特征:青葙胞果卵状,包在宿存花被片内;盖裂,上部作帽状脱落。种子肾状圆形,黑色,光亮,放大镜下可见矩形网状花纹,呈同心圆状排列。种子呈扁圆形,少数呈圆肾形,直径1~1.8mm。

表面黑色或红黑色,光亮,中间微隆起,侧边微凹处有种脐。表面于放大镜下观察可见网状纹理,种子易粘手,种皮薄而脆。气无,味淡。以粒饱满、色黑、光亮者为佳。

种子表面光滑,色黑有光泽,侧面有一微凹的脐点,子外形似鸡冠花子,种皮薄而脆,易破碎,内面白色。气微臭,味微苦。为医保用药中的处方用药。种子无臭,无味。化学成分 含脂肪油、淀粉、烟酸、硝酸钾。

生长习性:青葙喜温暖,耐热不耐寒。生长适温25到30℃,20℃以下生长缓慢,遇霜凋萎;高于30℃,其产品品质较差。青葙属短刚植物,在秋季高温日照条件下易抽薹开花。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吸肥力强,以有机质丰富、肥沃的疏松土壤产量高、品质好。

青葙有一定的抗寒力和耐旱力,喜生于石灰性土壤和肥沃的砂壤土,在粘性土壤中也能生长,但速度缓慢,在低洼积水的地方容易烂根。对二氧化硫,氟化氢及氯气的抗性都较强。青葙对土壤要求不严,以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上栽培为宜。忌积水,低洼地不宜种植。生于平原或山坡,可高达海拔1100米。为旱田杂草。

青葙的栽培技术

适时播种:青葙的露地栽培宜在日平均温度15℃以上播种。春播抽薹开花迟,生长期长,品质柔嫩,产量高;夏秋播种易抽薹开花,品质粗老,产量较低。根据当地的生产实践,3-6月为最佳播种期,一般出苗时间为3.7d。有设施条件的可周年种植。

人工栽培多采用分期播种,连续采收,随时供应市场。由于青葙种子较小,为使播种均匀,可与2-3倍细土均匀拌和,播种后覆一层Icm左右的薄细土,稍压一遍,使种子和泥土紧密接触,并以细水浇透。采用撒播方式每亩种子用量大约为500到800g。如以收获大苗为主,播种量可在上述范围酌情增加100-200g。

整畦:种植地宜选地势平坦、排灌方便、杂草较少、疏松肥沃的壤土,结合翻耕每亩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200到300 kg,复合肥15到20KG ,做到基肥充足,土肥交融,为青葙旺盛生长打下基础;然后按畦面宽120—150 cm,畦高20.25 cm起畦,平整畦面,表土颗粒宜细小,以利种子发芽。

田间管理:青葙抗病虫害强,管理比较粗放,田间管理的重点是肥水管理。若能在其采收期保证充足的肥水供应,可达到优质丰产效果。出苗前后要小水勤浇保持畦面湿润,待苗长至2.3片真叶后。

根据生长情况追肥,一般追施速效氮肥1-2次,每次每亩随水冲施尿素5,以后每采收一次,每亩随水冲施尿素8kg或经腐熟的稀薄人粪尿2t。因青葙种植密度大,需水量较大,特别是在其生长旺盛时期,正值高温,应注意经常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不见白为度,雨天则应及时排水,防渍害败根。

出苗后,中耕除草3次,第1次在苗高4~7cm 时,松土除草;第2次在苗高17cm左右时,浅薅除草,并进行匀苗、补苗,每穴苗3~4株;第3次在初现花时进行,结合培土,防止倒伏。在每次中耕除草后,结合追肥,施人粪尿、硫酸按、过磷酸钙。

采收:绿青葙在3-6月份播种的,生长凋期一般为15.30d,具5-6片叶时,可陆续问苗采收。第二次采收在株高25cm左右,在基部留10cm左右,采摘上部嫩梢,采摘后仍能抽生侧枝再采收,直至开花为止;

其它月份播种的主要以采收大苗为主,采收标准是具4-6片叶、长10-15cm的嫩茎。原则上当采即采,防止抽薹开花,导致茎叶纤维化。采摘后的嫩梢要捆扎后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