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脉单药花为爵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茎直立,有分枝,叶大,卵形或卵状椭圆形,对生,绿色,有光泽,具鲜明的浅黄色叶脉。顶生穗状花序,苞片金黄色,花冠唇形,黄色,花期8~10月。金脉单药花原产于巴西大西洋沿岸森林,是一种既可观叶,又能赏花的优良室内盆栽花卉,宜作中、小型盆栽。同属观赏价值高的品种有银脉单药花。

形态特征:金脉单药花为多年生常绿灌木状草本,株高25一30厘米,茎紫黑色,半肉质。单叶对生,长椭圆形,长10一12厘米,宽5一8厘米,全缘,并微向内卷作龟背状,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叶色浓绿。

金脉单药花茎直立,方形,植株粗壮,略带肉质。叶对生,卵形或椭圆状卵形,先端尖,具短柄,叶长15厘米至30厘米,宽约10厘米。叶端尖,叶片深绿色,有光泽,叶面具有明显的白色条纹状叶脉,叶脉、叶缘均有波状起伏。

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簇呈金字塔形,苞片黄色,有时带有红色边缘,交互包裹着花梗,有点像屋顶瓦片一样层层重叠,花朵双唇形,五个萼片,淡黄色,在适宜的条件下全年都可开放。

金脉单药花主脉及羽状侧脉呈明显的黄白色;叶革质,具光泽。穗状花序顶生,小花金黄色,层层叠叠自下而上渐次开放,可持续数周。金脉单药花8~10月开花。

生长习性:金脉单药花性喜温暖多湿和半阴环境、温暖潮湿的气候,喜光照,稍耐阴,不耐寒,忌积水,忌直射阳光,炎夏宜放在半阴处。金脉单药花不耐寒,生长适温为20~25℃,越冬温度须在10℃以上,宜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顶牙才能形成花芽而开花,冬季温度不低于15℃,土壤以疏松、肥沃的腐叶土为好。

金脉单药花的栽培技术

金脉单药花(斑马花)原产南美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的半阴环境,不耐寒,怕干旱,虽喜阳光充足,但又怕强烈的直射阳光,可放在光线明亮又无直射阳光处养护。

光照:金脉单药花在明亮的散射光下生长良好,忌烈日曝晒,所以夏季炎热时宜将它放在半阴湿润的环境下,特别是中午前后要适当遮荫,过度强光照射容易使叶片上的斑纹色泽退去,影响观赏效果,但光线不足又极易引起徒长和叶色变暗,影响植株的正常开花。此外养护期间还要注意适当的通风,防止落叶,影响观赏效果。

温度: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0~25℃,气温在20℃以上时才能形成花芽,冬季室温不能低于10℃,如室温过低容易遭受冻害,甚至会造成叶片脱落。

肥料:初夏至初秋季节,花芽分化至孕蕾期间,可每隔半个月施1次复合液肥,促使其生长健壮,叶绿花繁。

水分:斑马花由于叶片面积大,每10天左右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肥或复合肥。冬季放在光线明亮的室内,适当减少浇水,并保持10℃以上的室温,如果房间内有暖气,可用与室温相近的水向植株喷洒。

以免因空气干燥影响植株生长。花期过后植株有4周至6周的休眠期,宜节制浇水,停止施肥,如浇水过多易造成烂根落叶。休眠期结束时进行一次换盆,盆土要求含腐殖质丰富,并有良好的透气性。

土壤:盆栽土要求含腐殖质丰富,并有良好的透气性。可用腐叶土或泥炭土加1/3的蛭石或珍珠岩混合配制。换好盆后将植株放在温暖的半阴处,保持土壤和空气湿润,等待萌发新枝。

剪枝:由于斑马花很少能自行长出侧枝,栽培中可进行打头或修剪,以控制植株高度,保持株形美观,并促发侧芽,以达到多开花的目的。花谢后应及时剪去残花,以免消耗过多的养分,影响植株生长。

金脉单药花的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金脉单药花叶色斑驳可爱,浓绿且有光泽,叶脉淡黄,叶片整齐,其花纹像斑马身上的条纹。花形奇特,花穗金黄,色彩明媚灿烂。形成叶花争艳,叶花同赏,是一种既可观叶。

又能赏花的优良室内盆栽花卉,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宜作中、小型盆栽,多盆栽种植于厅堂、会客室、展厅等处,南方则种植于花径、花坛等处与红花植物相配合,增添园林等外展的能力。

园林用途:金脉单药花叶绿脉黄,色彩明亮,花穗金黄,花形奇特,是一种观赏价值较高的叶花俱美的观赏植物;可作中、小型盆栽。常用来装饰居室、厅堂、办公室或会议室,显得十分静谧和素雅大方。

金脉单药花也适宜于花槽配置,使高低错落有致,枝叶相映成趣。适宜家庭、宾馆和橱窗布置,由于它基部叶片容易变黄脱落,可用椒草、鸭跖草等矮生植物配植周围,则具良好的观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