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叶榕是一种桑科植物,属于小灌木种类,一般高1米左右,有些可以达到2米。琴叶榕的叶子有点像纸质的。表面无毛。但是背面有小瘤点。托叶披针形,榕果单生叶腋。雄花有花柄,有点像球形。一般会在6-8月份开花。主要是生长在山地或者是旷野灌木丛下。琴叶榕是一种理想的室内植物,非常具有观赏价值。

琴叶榕(学名:Ficus pandurata Hance)是桑科,榕属小灌木,高可达2米;叶片纸质,提琴形或倒卵形,表面无毛,背面叶脉有疏毛和小瘤点,托叶披针形,榕果单生叶腋,鲜红色,基生苞片卵形,雄花有柄,花被片线形,子房近球形,花柱侧生,柱头漏斗形。6-8月开花。

分布于中国广东、海南、广西、福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越南也有分布。生于山地,旷野或灌丛林下。琴叶榕具较高的观赏价值,是理想的大厅内观叶植物。

形态特征:小灌木,高1-2米;小枝。嫩叶幼时被白色柔毛。叶纸质,提琴形或倒卵形,长4-8厘米,先端急尖有短尖,基部圆形至宽楔形,中部缢缩,表面无毛,背面叶脉有疏毛和小瘤点,基生侧脉2,侧脉3-5对;叶柄疏被糙毛,长3-5毫米;托叶披针形,迟落。

榕果单生叶腋,鲜红色,椭圆形或球形,直径6-10毫米,顶部脐状突起,基生苞片3,卵形,总梗长4-5毫米,纤细,雄花有柄,生榕果内壁口部,花被片4,线形,雄蕊3,稀为2,长短不一;瘿花有柄或无柄,花被片3-4,倒披针形至线形,子房近球形,花柱侧生,很短;雌花花被片3-4,椭圆形,花柱侧生,细长,柱头漏斗形。

生长习性: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环境,生于山地,旷野或灌丛林下。生长适温为25℃至35℃,15℃左右休眠,5℃以上可安全越冬。对水分的要求是宁湿勿干。

琴叶榕的繁殖方式

扦插繁殖:选择1-2年生的枝干,在离盆土表面约20-30厘米的地方剪下,并将条切为3-4节的茎段,用来作插穗,每段插穗上保留一个叶片,同时叶片要剪去2/3-3/4左右,以减少水分蒸发。

首先,需将插穗的伤口浸入水中或是用草木灰一类轻沾伤口,避免流出树液。然后准备好用河沙或者是珍珠岩培养好的插床,将插穗插入其中,需要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和周围较高的空气湿度。

一般在25-30℃温度下,等一个月左右就可以生根了。截干以后的植株,由于其顶端优势被破坏了,新梢从茎干节位上的隐芽处萌发,而且可以形成分叉树形。等到新梢老化以后可以再进行剪取扦插工作。

压条繁殖:选择植株下部生长健壮的半木质化枝条,轻轻下弯将其埋入土中,注意要避免造成枝条分离母株的情况或是造成其损伤和折断。枝梢需要露出土表,同时用小竹竿捆好,有利于其直立生长。

在压条前,需要对埋入土中的茎段进行环状剥皮,剥皮宽度1cm左右。最好用辅助物来固定住表层枝条埋入土中的部位,防止枝梢弹起。压条工作完成后,记得经常保持土壤的湿润,并做好通风,大约3-4周以后即可生根,这时可将其切离母株然后另行栽种即可。

琴叶榕的作用用途

观赏价值:琴叶榕因为叶片形状很像大提琴而得名。一般琴叶榕可生长至12米左右,茎干直立,极少分枝,叶片宽大密集,颜色深绿,具有光泽。给人以庄重大方的美感。由于琴叶榕是热带引进作物,同时还带有热带风情。

尤其适合田园、现代的装修风格,近年来在国内家装领域大受欢迎。琴叶榕本身具有很强的耐阴性,非常的适合给家庭室内以及宾馆等光线较暗的地方做装饰盆栽。琴叶榕可以作为庭院树,行道树和盆栽树来广泛养殖。

对平滑肌的作用:琴叶榕煎液能增强豚鼠离体膀胱逼尿肌肌条的张力,增加膀胱逼尿肌肌条的收缩频率和收缩波平均振幅,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兴奋细胞膜膜上L型Ca2+通道作用有关。

琴叶榕对豚鼠离体胆囊的作用表现为双向性反应,即低浓度的琴叶榕对胆囊肌条表现为抑制作用,当琴叶榕累积至一定浓度时,对胆囊肌条的张力呈现为先降低后增高的双向性反应。

驱虫作用:实验证实,琴叶榕可使蛔虫活动增强且可使大部分蛔虫从引流胆囊中后退。这与琴叶榕具有收缩胆囊作用,并可增加胆汁分泌、使胆汁趋于酸性和松弛胆道口括约肌的作用有关。

抗菌作用:琴叶榕提取液在体外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杆菌、百日咳杆菌、变形杆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类白喉杆菌、人型结核杆菌、脑膜炎球菌、金葡菌、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醇浸渍液对沙门氏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其MBC为0.015g/ml。

抗肿瘤作用:琴叶榕煎剂对小鼠肉瘤S180艾氏胶水瘤有抑制作用,体外试验对人子宫颈瘤JTC-26株的抑制率在90%以上。琴叶榕抗肿瘤作用通过整体免疫调节而达到的可能性较小,可能以对肿瘤的直接作用为主。琴叶榕的抗肿瘤作用与其pH值无关,所含熊果酸具有一定作用,但非主要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