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苣(又称欧洲苣草)是菊科菊苣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国外广泛作用饲料、蔬菜的制糖原料。原产欧洲,又称咖啡草、咖啡萝卜、欧洲菊苣,广泛用作制糖原料、香料、饲料及蔬菜。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进后又培育出大叶型品种,由于它品质优良,成为最有发展前途的饲料和经济作物新品种。

别名:苦苣、苦菜、卡斯尼、皱叶苦苣、明目菜、咖啡萝卜、咖啡草。菊苣为菊科植物菊苣的地上部分,菊苣的功效是清热解毒、利尿消肿,菊苣的作用是治湿热黄疸、肾炎水肿、胃脘胀痛、食欲不振。菊苣起源于地中海地区,最初因其药用功能被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使用。在欧洲,从14世纪以来菊苣就被当作一种蔬菜食用。

菊苣从七十年代末引入我国种植,经过十多年来试验观察,证明菊苣适应性强,栽培容易,叶质鲜嫩,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一次种植可多年利用,利用期长达8个月,产量很高,为各种家畜、家禽、鱼喜食,是很有发展前途的优质青饲料。

菊苣喜温暖湿润气候,耐热、耐寒、再生力很强。冬季气温达零下3-5度时,叶色仍呈深绿色,在整个生长发育期,需要充足水分,但田间不能积水,否则会烂根,对土壤要求不严,喜肥沃的土壤(PH5-8),适应性强,抗逆性能强。

形态特征:菊苣的头状花序多数,单生或数个集生于茎顶或枝端,或2-8个为一组沿花枝排列成穗状花序。总苞圆柱状,长8-12毫米;总苞片2层,外层披针形,长8-13毫米,宽2-2.5毫米,上半部绿色,草质,边缘有长缘毛。

背面有极稀疏的头状具柄的长腺毛或单毛,下半部淡黄白色,质地坚硬,革质;内层总苞片线状披针形,长达1.2厘米,宽约2毫米,下部稍坚硬,上部边缘及背面通常有极稀疏的头状具柄的长腺毛并杂有长单毛。舌状小花蓝色,长约14毫米,有色斑。

菊苣的瘦果倒卵状、椭圆状或倒楔形,外层瘦果压扁,紧贴内层总苞片,3-5棱,顶端截形,向下收窄,褐色,有棕黑色色斑。冠毛极短,2-3层,膜片状,长0.2-0.3毫米。菊苣的花果期5-10月。

生长习性:生于滨海荒地、河边、水沟边或山坡。该植物耐寒,耐旱,喜生于阳光充足的田边、山坡等地。国内外均有分布。菊苣喜温暖湿润气候,但也耐寒、耐热,抗旱,耐寒性较强,较耐盐碱,喜肥喜水。

在炎热的南方生长旺盛,在寒冷的北方气温零下8C时仍青枝绿叶。5月份开花,花期长达4个月,花呈紫蓝色。对土壤要求也不严,在荒地、大草原、大田、坡地均能生长,全国各地都适合种植。

菊苣的病害防治

霜霉病:霜霉病以春未和秋季发生最普遍,严重时可造成20%~40%产量损失。菊苣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由基部向上部叶发展。发病初期在叶面形成浅黄色近圆形至多角形病斑,空气潮湿时,叶背产生霜状霉层,有时可蔓延至叶面。后期病斑枯死连片,呈黄褐色,严重时全部外叶枯黄死亡。

霜霉病防治:加强栽培管理,适当稀植,采用高畦栽培,浇小水,严禁大水浸灌。保护地栽培的,雨天注意防漏。棚室栽培的,首先应用粉尘剂或烟雾剂防治。

发病前可选用5%百菌清粉尘剂,每667平方米1千克喷粉预防,每隔10~15天喷一次;或选用45%安全型百菌清烟剂熏烟预防,每667平方米0.5千克,每隔7~10天一次。或者在发病初期选用50%安克可湿性粉剂对水1500倍,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喷雾,喷雾时应尽量把药液喷到基部叶背。

腐烂病:腐烂病是菊苣生产最常见的病害,一般在生产中、后期开始发病,造成腐烂,严重时损失可达80%以上。腐烂病多从植株基部叶柄或根茎开始侵染,开始呈水浸状黄褐色斑,逐渐由叶柄向叶面扩展,由根茎或基部叶柄向上发展蔓延。

空气潮湿时,表现为软腐,根基部或叶柄基部产生稀疏的蛛丝状菌丝。空气干燥时,植株呈褐色枯死,萎缩。另外一种腐烂类型,多从植株基部伤口开始,初呈浸润半透明状,后病部扩大成水浸状,充满浅灰褐色粘稠物,发出恶臭气味。

腐烂病防治:种子处理。可用种子重量0.4%的40%拌种双或50%多菌灵拌种。加强栽培管理。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期播种,高温季节应用遮阳网遮荫,多雨季节及时排水,并注意防治虫害,发现病株及早拔除。发病初期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对水600倍,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对水500倍喷雾,重点喷洒植株基部。

菊苣分两种:一种是皱叶菊苣:可以长至45厘米长,绿色的带齿的叶子柔软并且有尖,形成一个圆形花饰。皱叶菊苣味道相当苦,菜心和里层的叶子呈黄或白色;

宽叶菊苣:叶子宽大,比起其他品种来说叶片不太卷,味道也不那么苦。宽叶菊苣叶子有些小齿,里面的叶子泛白并带黄边。宽叶菊苣的叶子经常受外界影响而变成棕色,尤其是菜心,所以这个菜心应该去掉。